夜一宿,回念一眼悲凉 人几人,错乱几时可修 心未存,封尘未能离事

名不休,利追逐 信迷离,若无物

情发止,欲难填 才入世,无归山

痛年月,求年纹 成余果,败长乐

感一声破败,留一句长存

自傲人之尽不及,缩怀留不在初心,易老却不老


吾之出所 若虚神 缅怀 未星20130331

我一直在思考“企业家、设计、产品、团队”这四者的关系。

聚焦探索每个提法的精髓,就是企业家精神,设计信仰,产品灵魂,团队品味。

作为一名草根的创业者,我坚定:一旦能够融合这四者的力量,那么我们就算不敢叫嚣着要改变世界,也一定能够拥有不让世界改变我们的资本。

一方面,这四者可一点儿不好玩,超负荷精力透支,艰辛、委屈、挫折那是家常便饭。另一方面,就像苦行憎痛彻苦楚背后,却能够得到一种升华的亢奋,和一股自我麻醉式的洞见自信力。

而这里,既不会怨妇式的表达“痛”的一面,也“道”不出自信反弹后的豁然。

这里就想文字总结一下个人对四者的理解和感悟。换另外一种方式说,就是想用严谨的文字推敲出自己的创业世界观,沉淀下来以备后来阶段参考。

企业家精神


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的世界观产物。现在中国已经不是资本仇恨的群体狂热时代了。所以,现代社会普遍认可,企业家也是一种稀缺社会资源,同样企业家精神就成了一种可贵的品质。

企业家精神大概的组成元素应该有这些:冒险精神,精力充沛的热情,正面的野心,志在必得的决心,永不满足的雄心,遭受挫败的反弹力,社会资源整合运用能力

这些元素是如何拥有的呢?

与生俱来,家庭观念熏陶,传统文化教育,创业教育,社会生活环境影响… ???

或许都有可能。因为这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性的小概率事件。探究起来总是各有各的说服力,甚至还记得一则新闻这么说,美国MIT的一个社会科研调查,发现被调查的企业家80%在小时候都遭受强烈的被压抑被歧视心理困境。

另外,探究这些因素源头从何而来。恰好是一本书《创业的国度》的目的,它里面有一句话说明了:

“弄清楚这种创业的动力源自何处,去往何处,如何使其长期保持下去,其他国家如何从中学到创业国度的精髓,这才是我们当下最重要的任务。”

这位米国佬真是太具有创见性了,他已经把“创业的动力源”(此处企业家精神)当成一项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了。对于个人和家族生意层面,如何培养出能够接得起一代事业的创二代,探究这些元素应该会有大启发吧。

这些因素如何发挥作用呢?

百度百科了一下“企业家”。摘下了这句话“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”

这句话说出了,企业家精神发挥出作用的首要核心基点,必须具有“主动推动意愿”

事物总是固有着懒惰性,和排斥改变的规律。

比如,不管是人早上喜欢做虫儿想着不被鸟儿吃这情况,还是旧有既得利益链对改变重塑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情况(如既有稳定而缺陷制度)。两种情况,都具有排斥改变,排斥创新,更倾向保守在原有轨迹惯性上特性。

所以具有“主动推动意识”,并且毫不迟疑落实推进反馈的人,非常可贵。

这种家伙就算办不成事还把事儿办砸了,那也是很有价值,因为至少他办事了,事儿办砸的成本给他也是可以原谅的。至少不会沦为笑眼旁观,背后论人是非的鸡鸭舌类,也不会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之流。

具有了首要基点之后,然后应该是“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 ”

战略再过高明也得需要一个在战术上完美落实的步骤,而巧妙学习精通各种复杂战术就是这种“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”。

企业家一般看上去总是雄心勃勃,毫不知疲乏。也有一种说法是,企业家就是那些雄性激素分泌过剩的怪胎。总是拥有旺盛非凡的行动力。

有行动还真的不一定能够成事。漏斗规律就存在这里面摆着,如1000个人想到要获取X目标,但是只有400人付诸了行动,而只有50人坚持到了最后,坚持到最后的50中只有10个人成功,40个人失败。

所以行动了,但是不知道“精准的发力方向”,也是一场空。

那么具有不拘一格的本质洞察力的家伙,就会更胜一筹。比如:马云说,没有把互联网当生意,而是当革命。这马说的,一下子开阔了战略视野,给执行人带来了更高级别的力量源。

现代企业一般都不是单打独斗的,团队的人力资源也是资源整合的一种类型。所以带领团队获得胜仗可是必修课。而所有资源中,人的资源是最复杂的,关键的工作就是需要团结团队整体意识向一个方向一同前进。

记得上次看过最完整的一部电视剧就做《我们的法兰西岁月》,其中主角赵世炎,让人佩服之极,他能够在思想学潮混乱的年代,团结起一盘散沙的留学生,这点太富有历史意义了,甚至是共产党在历史上发挥大作用的几个原始贡献根源之一。赵具有这么一个品质。用摘抄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“变革性领导者:

能够表达自身具有吸引力的眼光,获取听众的强烈共鸣。”

赵就是这种类型,如果活在现代他就是个出色的企业家了,具有出色的“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”,其中又掌握“团结团队齐心发力”的魅力。

具有了“主动推动意愿”, “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 ”之后,那么毫无疑问一定是能够成事的了! 那最后应该是用什么动力源保持事业地持续?

应该是“不仅仅追求趋利商业意义”

如何表现出来,比如将80%利润割出来给公司员工,或者最终把大部分财富公益出来给社会。 但多数人是办不到,刘邦式的兔死狗烹,比比皆是。因为要么人总会感觉自己的付出肯定是最大的,要么是刘邦龇牙必报秋后算账心理作怪。所以一打得下江山,就守不住了。(刘邦4百年汉朝虽是个守业奇葩,但现代企业可不是政治特殊机器)

实现“不仅仅追求趋利商业意义”,那应该是探索人类文明了。

那些满怀企业家精神情怀的人,得设立一个振奋人心的追求。给了团队或员工带来基本物质追求后,设立更精神式的价值和追求就变得那么恰到好处。然后鼓励创新,鼓励不拘一格的工作形式,或栽培出鼓舞人心的文化生态。而这些追求就远超过了金钱和利润的范畴,工作就会超越了工作,团队组织公司结构也将更具有凝聚力和百年生命力。

设计信仰


设计什么?

产品层面的,产品设计,界面设计,交互设计,功能设计等。

团队层面的,人员特性组合,福利待遇红利,维系元素侧重等。

运营推广层面的,推广文案设计,社会化营销策划,产品运营的反馈通道选择,客户关系维系措施等等。

这么多设计环节。相互之间却存在天然的差别,不同的学科,不同的方法实施。聚焦出相通的设计信仰,好像不太容易。这提法我也琢磨徘徊调整了好几轮,最后启发于《三国演义》的,“寻章摘句,世之腐儒也,何能兴邦立事?”,明白了立事者不可寻章摘句。

最后又得到《古诗词名句选》孟浩然一句诗词起笔观点作为设计信仰的总结,“文不按古,匠心独运。”

“匠心独运”确实是一个很具有价值的基准设计原则。

化此为信仰定能“化腐朽为神奇”。

不过作为趋利商业的信仰,却太过于中立了。因为怀有匠心独运的人不一定是利益追求正常化心态的人,所以这无关于道德的残酷方法论,也会支持野心事业者的不择手段设计逻辑。对社会生态,对商业生态,对企业事业的整体追求都是个伤害。再加上心神不平的家伙,生产出来的产品估计内部也是很次的。

所以拼凑八个字,作为追求信仰,“上善若水+匠心独运”。

产品灵魂


产品的灵魂如何凝聚?

前阵子讨论各种奇形怪状的idea模式(商业模式、盈利模式、运营模式、合作模式)。真是让人先虚胖后虚脱,感觉是无处不憧憬极限,但也处处起跑发力不足。元气恢复后,突然觉得两句话就够了:“产品新颖、质量上乘”;“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”。

人类天生是个idea控。总认为每一个自己日思夜想出来的idea一定是具有超级无极的价值的。事实上,也可以说是这样,也可以说不是。

说“是”是因为,idea实质上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,如果人类没有创新就会失去了灵魂。说“不是”是因为,拥有idea真不是重点。重点是有勇气把idea落实下来,不断接受挫败洗礼,不断迭代升级产品生产属性,能够不知疲乏枯燥地为产品塑造更加不可代替的灵魂。

灵魂这玩意其实也是一种道,总是不会给你言之尽意地道破的。换个侧面来表意我的主观立场的话。这几个应该是必须的,“画地自限,简洁,纯新,静逸,优质”。

证明产品灵魂存在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检验,是否具有画龙点睛,化腐朽为神奇的产品点睛之神来之笔。

再回来本段开头,用 “产品新颖、质量上乘”;“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” 总结也足以了。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是因为,在追求的路上我们遇到各种复杂的机会和诱惑,在不断的平衡抉择中已经模糊了“产品灵魂”,“商业价值”,“事业追求”的界限了,总是面临乱麻类问题。也就出现了只有少数人能够站到最后。

团队品味


团队品味,多数是指团队的文化和气氛。还有齐心协作的方式和解决内外矛盾的习惯行为。

要打造一个融洽互助的团队品味,首先会有几个基础问题,如何将起源于企业家的冒险事业,转化到一个团队的团队事业?如何让合适的人聚一块,齐心协力创造出共赢的生产力?如何一起持续探索追求并且能够乐在其中?

团队问题中最主要的就是协力合作中遇到的,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问题。这个问题也一直是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的千古难题。

我个人对此有点小看法:团队智力协作生产物,实质上不存在终极项目管理法则,但存在不断升级与之匹配的协作方案。

团队品味,其中涉及到多种人的主次因素,我的敏感度还不够,认识积累实践缺乏。所以继续在摸索中。

时间管理、事务管理、目标管理、文件管理

个人非常坚实的信奉“马基雅维利主义”。

极致地运用战略思维,将目标、执行手法连贯一体,也称办事章法可寻,绝不会为了做事而做事。随时间的巧妙钳合,能逐步将目标系统转构成一个战略地图,这种优秀品质发展到极致,就是把过去与未来一连串目标画成一幅战略地图。

马基雅维利,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。他其实同样崇尚文明,稍有不足在于他鼓吹的在执行手法,人们更会看成是执行手段。手段这意味,向来是不讨好于主流文明意识。但不可否认,他的《君主论》很清晰的指明了一套非常高效的行为法则和思想动力。当然,这其实也很相近于现在的“高效能人行为习惯”。

就为了,追逐智慧和胜利,无往而不胜;

也可以说是,信奉高效的运转。 但这不一定让每个人都能够感觉到幸福。如果你是一个追求事物高速运转秩序。那么对有限且核心资源的合理规划就是执行的中心

这些中心都有这么几个:时间管理、事务管理、目标管理、文件管理

  • 时间管理==> 我个人更喜欢在它的前面加一个前缀“科学的”时间管理。首先,不要强自己所难,无视客观的工作生活作息和节奏,一味的早起或者晚睡,为了目标而目标。持续性为0,毫无意义;衡量是否授用于时间管理,最关键的一个基础点,是个体是否有一定程度的强迫症。也称之为“完美主义”。假设,时间管理传授于彻头彻尾慵懒的家伙,那就算了吧,那毫无意义可言。如果有了完美主义的强迫症,那就规律地做一件能让你大脑愉悦的正事吧。大脑会产生愉悦的激素,告诉你是从baidu还是google那里找到更佳的时间管理套路;

  • 事务管理,目标管理==> 这两者容易混淆,他们间的关系更应该是这样,一系列事务规划指向阶段的目标。在此,事务就更为具体一些,也繁杂一些。阶段目标经过斟酌后,一般不需要更细腻的安排。而事务的安排,则需要心思的雕琢才能够有效的驶向目标。而分割出事务序列,本着一个中心点就足以,“要者为先,可去冗余”。

  • 文件管理==> 对于数字信息作为主要载体的时代,你实在无法想象你乱糟糟的硬盘能够真正带来有价值的贡献。以前我一直鄙视图书馆管理专业,吃饱了撑着要把一门书籍管理当成一门科学。但现在看来,随着个人数字信息的膨胀,人们太需要将文件系统性地梳理清晰了。这文件管理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把硬盘整理得像个数据库,把不断生成的文档扔进云笔记(evernote等),把高频使用资料扔到dropbox,更高明的使用技巧还真应得去学学“图书馆管理”;